县域众创空间正崛起

好的众创空间的确真正能成为项目孵化的土壤,而事实上却少有能做到的,究其原因,如果不是依托大平台大企业大基金,既要做到招商成绩优异,同时还能兼具科技类,行业类项目集聚的几乎是难上加难,据统计,科技类项目的留存率仅有16%。大势之下一部分众创空间选择了to G策略,完成政府双创指标的同时,赚取部分运营经费,补贴褪去后空间即面临倒闭,更有甚者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而力求回归到孵化本质的众创空间的运营在完成平台资源导入,优质项目及人才引进,自身高素质服务体系搭建的前提下仍需靠“卖工位”“要补贴”等解决眼面前的现金流问题,经过艰难的前期积累过后,具备投资等其他功能的众创空间,将会把盈利模式切换到“浴火重生”后的新体系,而原本就是大企业下游产业链的众创空间则可以通过聚焦资源,服务大企业客户获取渠道收益。

而这几类“突围”者,很容易最后会出现内部运营“两层皮”现象,获得投资的、被大企业相中的项目未必会进入空间内孵化,往往会“场内冷,场外热”。相比“香馍馍“的共享办公,业务模型的复杂性让众创空间的运营者并不能打造出所谓的标准化流程,加上盈利周期之长,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并选择最终退场。

县域经济在日渐崛起,这里没有太多“共享办公”的生存土壤,因为办公载体本身不那么昂贵和稀缺,租赁成本的低廉,让共享办公显得没有太大的意义。但众创空间作为新兴产物却很吸睛,众创空间在县域经济体内也许不能迅速迭代到所谓2.0版本的投融资后花园,但却可以为当地的传统产业注入活力。

区别于一二线城市的众创空间,县域经济体中的众创空间因为饱和度不高,反而能够做到资源聚焦,加上政府的扶持,即便是租赁收益偏低,但运营成本也没有在一二线城市那般负担重。不过不可忽略的是,下沉到县域后的众创空间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并不简单,一方面区域土壤对众创空间的认知度明显偏低,没有那么多找上门的优质项目,更没有那么多的有想法的创业人群,另一方面即便是在政府的帮扶下顺利度过运营前期的众创空间,后期的资源导入也会因地理位置服务配套根不上等问题难以进一步突围。 

县域经济体内的众创空间唯有在紧密的围绕产业,结合区域特色打造平台,找准可行的赢利点上下功夫,务实的做好双创培育,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接地气”的发展战略。

县域众创空间的平台应当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入孵的门槛应当适当放宽放低,相比一二线城市众创空间所期待的培育独角兽企业,县域体的众创空间应保护并培育一切入孵项目的创新技术和创新想法,企业的成长周期应当放长,让项目在空间的平台上更多的接触到一线城市的资源甚至海外的资源。

县域众创空间应根据当地的需求,为传统经济体搭建可转型升级的科技通道,聚焦产业方向,导入产学政经研资源。把当地优秀的企业集群变成科技类项目成果转化的土壤,借此反向引进优质科技类项目入驻等。

县域众创空间的很多运营模式需要逐步打通,过程中和创业者的交流,和政府的交流应搭建畅通的多频的沟通机制。众创空间的运营者一样也是创业者,是否可以把空间做到在县域经济体内崛起,实干和亮点缺一不可。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4-2019 mak-er.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协议|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