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一定要创业吗?

美国物联网公司Particlel联合创始人苏帕拉前些日子造访台湾,与台湾的创客以及创业社群交流,他针对台湾创客运动与东西方的创客精神进行了剖析:创客与创业家有什么区别?创客一定要创业家吗?

创客一定要创业吗

(一)什么是创客与创客运动?

苏帕拉说,核心意义来自工具的转变,随着新的工具出现,让那些有兴趣自己动手做一些东西,即使没有背景、没有工程学学位的都可以进来做,消除业余跟专业间的区分,因为他们用的工具是一样的、讲的也是相同的语言。随着像Particle这样提供新工具的公司出现,也能带来更多机会。

创客不是一个新的东西,是自古以来人类存在就开始有的事情,创客的意思很简单:企图自己动手解决一件事。纪录片《自造世代》制作人杨育修说,创客空间在美国是原生概念,本身创客运动是由下而上的改变;但在亚洲国家,变成像是由上到下的过程。

美钛国际总经理游明熏也说,创客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过去的传统工艺跟现在的创客也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创客是跨领域的、每个人要做的东西都不一样,创客也融入了社群的概念,上了社群就有人告诉你怎么做,可以共同解决问题。

(二)Maker=创客?创客一定要创业?

创客就等于创业家?身为创客又一定要创业吗?Openlab Taipei创办人郑鸿旗认为,中国把Maker翻译成创客,习惯直接跟创业赚钱包在一起,但其自造者跟创客仍有一定差距。他说,创客的词汇也许会随着世代改变,但创客精神会被传承下去,所以现在他自己在经营社群的想法,是希望可以让创客文化成为生活的一部份,从边缘文化变成强壮文化。

杨育修则提出未来产房的一个案例,有一个小女生入驻了6个月,花了一万八千元上课程,从头学习怎么用雷射切割机等,后来他自己开发产品、接到大订单,就可以自己买机器在家开始创业了。这不全然代表创客一定会走上创业的道路,但创客空间就很像Kickstarter,能让好的想法变成好的创业,它让创客有更多想法,就算失败了,代价或许只要一万八。

(三)创客文化带来的商业形态

不过,创客文化也确实激荡出了更多新形态商业的可能。中国最早的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创始人李大维便笑说,当初他成立新车间只有一个期许,“我投了10万元不要再叫我投钱。”的确,早期第一代的创客空间,是由一群有钱有闲的人所创立的,这些人不一定会想要商业化;但一直到2012年后,整个创客的重点已经转到对于创业创新、对制造经济的能力。

“创客到底代表的是什么?它让什么样的人可以有新机会?”李大维举中国的淘宝第一村为例,原本大家都务农,但他们发现可以自己做东西拿到网上去卖后,生活形态就产生转变了,现在整个村子共有6万人投入、产值高达27亿人民币。

“创客带来新的时代的机会,它不只是有钱有闲的人拿去做玩具,重点是它带来什么样的新经济,它又让什么人什么族群,有什么新的机会?”李大维说,在中国,真正新一代创客的主流,就是这些创新创业的公司。

创客生态圈日益蓬勃,但创客不一定要跟创业划上等号,创客可以单纯的玩创意也可以进入市场。南星创速器创办人朱宜振便总结,就像有人喜欢业余,有人专注职业联盟,这整个世界其实是不冲突的。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4-2019 mak-er.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协议|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