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互联网转型升级企业的经验之谈

最近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互联网转型升级的节目,其中有一篇郎咸平写的《淘宝不死,中国不富》,主要意思是说当前某些中小企业遇到的困境和部分零售业的萧条,统统归咎于淘宝等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冲击。其实相当一部分传统企业对互联网转型升级很不了解,且当自身业务受到互联网企业冲击时,不是反省本身的问题,而是对互联网转型采取敌视和回避的态度,甚至幻想某天国家一纸令下,彻底封闭互联网。以便自己能重新过上前些年的好日子。这种心态与当初火车、汽车刚出现时马车夫的心态一样,但是无论马车夫怎样嘲讽、诅咒、抗议,人们再出远门或者运输货物时,火车、汽车终究成为首选,而马车注定要被淘汰。

一个互联网转型升级企业的经验之谈

 就拿笔者公司的发展举个例吧,我们公司最早接触互联网是在十几年前,当初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才刚刚问世,一些比较前卫的公司开始做自己的官网,没钱的开始进行创业融资,反正就是什么新东西出来我就先偿试着做。当时由于行业的原因,我们接触互联网比较早,90年代末搭建了公司自己的网站。为了增加公司网站的访问量,我们开始尝试在各个搜索引擎进推广,结果发现由于搜索引擎关键词的精准投放,广告效果相当不错,渐渐地,我们不断地将线下的平面媒体广告转移到了线上的互联网广告。而当时随着报纸的增版及种类增多,线下广告效果逐步递减,最后竞然收不抵支,于是我们果断停了所有线下报纸广告。但当时很多同行由于没有及时调整广告策略,坚持只做报纸广告,业务逐渐萎缩,不得不转行或者关门。

随后的几年,我们的业务发展不错,公司规模逐渐增长。但在四五年前,我们开始不断听到业务员和同行抱怨,说淘宝和京东的商品价格有时比我们低,抢了不少生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竞争激烈,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排名点击价格大幅攀升,很多热门关键词的单次点击价格已经是前些年的百倍以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得用户的成本大大增加,而很多用户开始逐渐习惯于通过淘宝和京东等电商平台购物,看来又到了转变的时刻了。

很快,我们在淘宝、夭猫上开了店,同时成为京东、苏宁、亚马逊的供应商。随着电商平台影响逐渐扩大,我们公司的销售业务开始很快由自己的网站向电商平台转移。今年以来,我们在搜索引擎上的花费已减少到了前些年高峰时的10%以下,而在电商平台的销售额则已占整个公司销售额的40%左右。而且找们还发现,通过电商平台我们获得了许多原来没有机会接触的优质客户,在销售费用减少的同时单品利润率也有了显著增长,这两年在同行抱怨销售倾客和销售利润下降时我们公司的各项销售指标却在不断增长,员工的收人也迅速提高。

古人说得好: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传统企业为什么要采取抱怨和回避的态度呢?线下和线上。传统销售渠道和网上销售其实都是一回事,仅仅是销售场所发生了变化而己。就像某品牌厂家原来在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商场经营,后王府井百货人流减少了,而西单商场经营很好,他只需将经营场所由王府井百货搬到西单商场即可,完全没有必要不断抱怨西单商场,摆出一副与王府井百货共存亡的架势。发牢骚、嫉护、将自己的失败归替于他人、抱希望于种种非市场因素等消极心态并不能为摆脱目前的困境带来任何的帮助,经营之道在于变通。为什么不能投入互联网的怀抱呢?哪怕公司老板不懂互联网,他也完全可以找到懂得互联网的年轻人来帮助他,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传统企业完全能在互联网时代获得加速发展。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4-2019 mak-er.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协议|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