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存在的误区

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在一些故事和传说中描绘了技艺精湛的手艺人可以给人造的东西赋予意识和智慧。

1940年,一种可以用抽象的数学逻辑来控制的计算机诞生了,于是一些科学家开始正式投入到如何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电子大脑”的研究中。

到21世纪,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的重大突破开始不断涌现,应用领域也开始初现端倪。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在制造、服务、零售、医疗健康等行业开始了一些尝试性的应用。

可要想让这样的良性循环永远继续下去,有一个领域将起到关键性作用——那就是教育。最近十几年来,教育科技领域在一大批创业者的推动下,正经历着巨大的进步。这些创业者相信,人工智能不是用来替代人类的,而是让人类变得更智慧。

为帮助人工智能方向的教育创业企业更好地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克服困难进一步推动发展,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华夏桃李MOOC创业港特别邀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韩力群教授作为创业导师,对创业企业进行一对一深度辅导。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创业企业进校难这一痛点问题,深刻剖析创业企业在课程设计、产品打磨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帮助企业更好地完善产品内容。

人工智能教育创业企业如何解决进校难?

(一)人工智能教育领域两大误区

现在很多平台都在做人工智能教育产品,但是包括学校和企业在内的很多人都对人工智能教育存在一些共性误区。

误区1:把人工智能当做一门技术课程,或者作为一个模块纳入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可人工智能并非如此简单。

误区2:把人工智能和创客教育、STEAM教育、3D打印等混为一谈。很多学校会把现下正流行的一些东西合并在一起,再换上人工智能的课程名字,这样根本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课程。

(二)课程内容多样化,抽象思维可视化

那人工智能课程的定位是什么?该给中小学生提供什么样内容的人工智能课程呢? 

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需要给他们普及人工智能技术,他们需要的是了解熟悉和体验认识人工智能,可以给他们搭建更多人工智能的场景。

在设计人工智能课程的时候,范围可以更宽一些,可以包含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比如可以涉及的内容: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过程,让孩子了解发展规律和趋势。比如机器人识别方面可以涉及的内容:了解传感器的功能(特征提取的知识点),用可视化的方式让孩子了解人工智能,并不是一定要弄明白原理是怎样的。课程内容需要有一些高度,让人工智能抽象的思维变得形象化、可视化,这样对孩子有更好的启发。

(三)装备教材化,课程活动化

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人工智能教育企业,产品具有一定独特性,这时候就得特别在教材上下功夫。

装备教材化:自己开发相应的教材,可以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非常明确地提炼整合出来,不需要分学科。可针对STEAM的5个方面,建立5个维度的内容,可以包括验证、体验等方面的内容。项目需要在教材上下功夫,和中小学的学科知识做结合,才好进学校。

课程活动化:设计一些比赛,用创新的点吸引孩子参加,比如机器人表演赛,作为产品出口的途径。

人工智能在教育科技领域的应用都还处于早期探索的阶段,但是潜力都是巨大的。相信通过创业者们的努力和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人工智能一定会为教育带来一轮变革,让我们的教育更智慧,帮助我们的孩子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4-2019 mak-er.com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协议| 帮助中心|